近日,园区社保和公积金中心独墅湖办事处迎来一位焦急万分的七旬老人王大爷。王大爷因跟随子女定居上海,需办理跨省异地就医备案,却因不熟悉线上操作而愁眉不展。工作人员小赵主动上前,不仅手把手指导其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完成备案手续。不仅如此,小赵还贴心地为其绑定家庭共济账户,并留下联系电话,真诚地表示:“有任何问题随时联系我们!”
三日后,王大爷在上海瑞金医院顺利刷卡就诊。满怀感激的他特意致电致谢:“本以为要跑回上海办手续,没想到家门口就能解决!你们的服务,让异地成了同城,太暖心了!”
这样充满温情与关怀的 “小事大爱” 场景,在园区社保和公积金中心的各个基层服务网点,每天都在上演,成为园区基层服务矩阵生动鲜活的缩影。自社保和公积金中心成立三十年来,服务方式历经从“窗口办”到“家门办”的不断提升转变,为民服务的初心始终如磐。
“1+6+N”基层公共服务矩阵:织就便民服务网络
园区社保和公积金业务经办面广量大,企业、居民等服务对象分布分散。中心经过科学规划,结合“就近办”服务要求,通过优化服务网点布局、强化基层服务平台支撑,现已形成以中心服务大厅为1个"总部枢纽"、6个基层办事处和N个住房公积金代办网点为"区域支点"的全方位服务体系,实现全园区社保和公积金服务半径缩短、高频事项一窗通办、服务线上线下双轨并行,受到广大参保企业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1+6+N”基层公共服务矩阵的建成,实现了超60项高频业务的家门口办和即来即办,为企业和群众办事提供了极大便利。此外,针对老年人、新市民等群体,还特别提供了退休材料转交帮代办、大龄失业补贴等一系列暖心服务,用实际行动传递着对特殊群体的关爱。
基层服务的“三重升级”:提升服务品质与温度
从 2008 年首个基层办事处挂牌成立,到如今基层公共服务矩阵的不断完善,16 年间,社保和公积金中心联合街道板块,持续探索、不断优化基层网点布局,致力于让 “最后一公里服务” 更有温度、更加贴心。
一、空间升级,实现从“中心集中”到“全域覆盖”
中心依托人口热力图进行精准分析,科学合理选址,将 6 个基层办事处和 6 个公积金代办网点,均布局在集中居住区 1 公里范围内,确保群众能便捷抵达。同时,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特点,基层办事处大多入驻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公积金代办网点则多设置在邻里中心且临近民众联络所。在每个网点,都严格实施标准化建设,统一配备自助服务终端、无声叫号系统、无障碍通道等设施,为群众营造舒适、便捷的办事环境。





二、流程升级,把“多窗跑腿”变成“一窗办结”
在基层办事处,全面实施综窗改革,将原有养老、医疗、失业等专业窗口整合为综合窗口。这一举措显著缩减了企业和群众业务办理时间。此外,严格执行首问负责制,针对跨部门业务(如医保退休审批),建立“窗口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反馈”闭环机制,确保群众办事全程无忧。

三、数字升级,促进“人工服务”向“智慧赋能”转变
中心积极依托“江苏智慧人社”“国家医保服务平台” 等线上平台,主动指导企业和群众完成多项业务的线上办理,推动服务向数字化转型。同时,充分整合利用电子档案池资源,企业在办理单位信息变更等业务时,可直接调取历史数据,材料提交量减少达 60%,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数据里的民生温度:见证服务成效
园区社保和公积金基层服务矩阵建成后,服务效能得到大幅提升,从以下一组数据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民生温度:
企业群众办事距离平均减少3公里,极大节省了办事时间和成本。
基层办事处可办理业务达 62 项,公积金代办网点可办理业务 4 项,业务覆盖范围广泛。
2024 年,基层办事处日均接待量超 700 人次,公积金代办网点日均接待量超 300 人次,充分体现了群众对服务的高度认可。
2024 年全年,基层办事处办结业务 149746 笔;公积金代办网点办结业务 254407 笔。
基层办事网点第三方服务测评满意度年年均超 97%,彰显了服务的高质量与高水准。
三十载春华秋实,从最初的一张柜台到如今的“6+N个支点”的完善服务网络,从传统人工服务迈向“云端服务”的智慧模式,园区社保和公积金中心始终将服务阵地牢牢扎根基层。未来,每一个基层办事处、每一项细微服务,都将继续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书写 “大道至简,民生为本” 的时代新篇章,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贴心的社保和公积金服务。